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344章 船山书院将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烘炉!

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

慕容秋虽然打小就性格沉稳,不善言辞,但在面对感兴趣的知识时,却能爆发出不同常人的专注和勇气。

负责讲解的这名工人师傅是李龙培养出的第一批技术骨干,名叫李铁柱,原是龟兹城中一名普通的工匠,在李龙的教化下,现如今已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。

李铁柱看着慕容秋,眼中满是赞赏:“小伙子,你问得很好。传统水车利用的是水流的冲击力,而蒸汽轮机则利用高压蒸汽膨胀时的反作用力。

叶片的弧度,是为了最大化地将蒸汽的动能转化为机械能,同时减少能量损耗。这其中涉及流体力学和材料学,是极为精密的计算。”

慕容秋飞快地在速写本上勾勒着叶片的截面图,并详细标注着教官讲解的关键点。

他不仅记录形状,更试图理解其背后的原理。他甚至蹲下身,仔细观察着轮机与发电机之间的联轴器,以及各种管道的连接方式。

“李师傅,这发电机,是如何将机械能转化为‘电’这种无形之力的?”

慕容秋又问道,他的问题总是直指知识核心。

李铁柱耐心解释道:

“发电机利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。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,就会产生电流。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内部的线圈高速旋转,切割磁力线,从而产生电流。这电流再通过电缆输送到整个龟兹城,点亮灯火,驱动机器。”

慕容秋听得如痴如醉,他用手触摸着发电机外壳上微弱的震动,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无形之力在内部涌动。

他想起了在书院基础认知考核学到的物理原理,此刻亲眼所见,才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巨大力量。

他现在终于明白,这种“电”并非什么神仙法术,而是自然规律的体现。

这种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,通过精密的机械和科学的原理,转化为照亮世界的光明,驱动万物的动力源泉,确实可以称之为真正的“神迹”,因为它是超越一切旧有认知的伟大力量。

在发电厂的参观学习,对慕容秋而言,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洗礼和实践盛宴。

他不仅学习了具体的机械结构和操作流程,更重要的是,他看到了科技是如何将理论转化为现实,将抽象的原理具象化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工具。

他感到自己的知识体系正在迅速扩大,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渴望。

李唐在总控智能星辰显示的屏幕上,清晰地看到了慕容秋在发电厂的身影。

少年的专注、勤奋和那股对知识的纯粹渴求,让他感到很满意。

“这颗小小的种子,正在以最快的速度生根发芽。”

李唐嘴角浮现一抹笑意,喃喃自语道,“这小子将来一定能成为科技教的忠实信徒,也是打破旧世界旧秩序的青年先锋。”

李龙在一旁补充道:“根据数据分析,慕容秋在发电厂的学习效率远超预期。他不仅能迅速理解复杂机械的运行原理,还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构想。他的天赋,确实令人惊叹。”

李唐微微一笑,点头说道:

“天赋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他那份进取精神和实践能力。这正是我们船山书院所要培养的核心素质。那些世家子弟,虽然聪明,但往往囿于传统,缺乏亲自动手和深入探究的勇气。他们需要时间来转变思维。”

由他亲手开启的这场“知识与权力”的博弈,远不止于军事和政治层面,更是一场思想的革命。

船山书院,便是这场革命的熔炉。

在这里,旧有的门第观念将被彻底打破,取而代之的是对科学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。

李唐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,那里是吐蕃高原,是中原腹地,是浩瀚的中亚、中东、欧洲、非洲。

由他书写的这幅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宏伟蓝图,现在可以宣布正式拉开序章帷幕。

“李龙,关于船山书院的课程安排,要确保理论与实践并重,尤其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比重。”

李唐沉声吩咐道:“同时,也要注意培养学子们的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我们需要的,不是死读书的儒生,而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,推动社会进步的工程师和科学家。”

“是,校长。”李龙回应道。

李唐转过身,走向图书馆天台的边缘,远眺着新龟兹城,以及更远处的祁连山脉。

山峦叠嶂,白雪皑皑,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厚重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