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79章 政治牺牲

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

从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,到朱元璋白手起家打造大明王朝,这期间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兴衰史,有足够多的得失经验可以借鉴。

宦官乱政,以汉、唐为甚,宦官势力之大,竟可废立皇帝。接续朝代,以此为鉴,用制度严格限制宦官,防止其做大,顶多也就是仗着恩宠胡作非为,而再不能凌驾于皇权之上。

外戚篡权,典型的成功代表便是王莽。帝后家族势力原本不俗,再借助于皇权迅速壮大,特别是世家、门阀、豪强等,借此机会更上一层楼,朝廷内外都充斥着自己人,很轻易便架空皇帝。不过,随着世家门阀群体的消失,外戚的威胁也逐渐减弱,只要在小户人家中选后选妃,没有家族势力可以依靠,就基本能够避免外戚问题。

但是宰相专权问题,却始终无法避免,因为宰相的权力来源于政治制度,只要采用这样的官制,设立这个官职,无论是张三还是李四,他坐上这个位子,自然就拥有这样的权力。

天下庶务,宰相处理,上报皇帝,一方面固然可以减轻皇帝的工作压力,尽可无为而治,但另一方面,也隔绝了皇帝与天下子民的联系,侵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。

从另一个角度看,也正因为相权过大,而且是合理合法,才会让皇帝不得不借助于其他势力与之抗衡,进而催生了宦官和外戚参与朝政。这两种人,私心过重,大权在握很容易酿成灾祸。

历朝历代,有战略眼光的皇帝,当然都看到了这个问题,对丞相制度采取了分权的措施。在机构上的分权,设立三省六部或者两府三司,将宰相的权力分给不同的机构,相互制约。在人数上的分权,设置多名宰相或者等同于宰相的官职,让他们互相牵制,不至于一人独大。

这样做,虽然有效地限制了宰相的权力,加强了皇权,但却让行政效率变得低下,能够拍板做决策的人越多,越不容易达成一致。及至元代,废三省,独留中书,以中书省右丞相为最高,总理政务,甚至连地方组织机构,都是中书省的分支——行中书省,从而大大加强了宰相的权力。

明承元制,在立国之初,继承这样成熟的政治制度,有利于国家的稳定。但是这样带来的皇权偏弱的弊病,是朱元璋所不能接受的,或者说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所不接受的。

封建社会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,到元末明初,社会矛盾日益激烈,各种弊端层出不穷,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,必须加强对社会各个方面的管控,加强皇权,以皇帝的意志改造社会,便是最高统治者想到的最直接的办法。

特别是,蒙古人前所未有地以北狄的身份,统一华夏大地,华夏正统文化没有了保留地,所谓“久染膻腥”,朱元璋恢复汉人正统,改造社会的意愿更加强烈。所以,他强化皇权的手段,不再是分割相权,而是一劳永逸,从根儿上解决问题——废除丞相制度,让丞相或者类似的官职,失去合法的权力来源。

从这个角度来说,胡惟庸的获罪、处死就是历史的必然,是朱元璋深思熟虑的结果,即便不是胡惟庸,换作任何人也是同样的下场,都是政治的牺牲品,怪只怪时运不济,赶上了。

虽然朱标不是朱元璋,没有为子孙后代扫清道路,屠杀功臣的另一层打算,但是从他意图打造一个全新的、更加强盛的大明帝国的角度出发,集中权力也是必由之路,废除丞相制度,而引入内阁,也是不得不做的事。

明代的内阁政治,不是丞相制度的变体,就算最有权势的个别首辅大臣,也没有以往丞相的权力。政归六部,皇帝总揽,这是朱元璋定下的祖制,内阁不过是出谋划策,阁臣有没有权势,完全依赖于皇帝的好恶,没有任何制度的保障。如此一来,天下大事尽操于皇帝一人之手。

再回到之前的话题,现任中书左丞相胡惟庸,若不犯下大错,如何能将丞相制度一棍子打死!所以,姑息养奸是必要的,要给他创造机会,古人早就为此树立了榜样——郑伯克段于鄢。

放权于他,是第一步。手中有权,私欲膨胀,难免走上歧途。弱化监督,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。现在的御史大夫陈宁,和胡惟庸的关系一般,不远不近,要尽快将涂节提拔上来,加快他们沆瀣一气的进程。

有了这两条,再加上淮西集团的狐朋狗友,纵有不法事,也都能够压下去,不会直达御前。如此,他便有恃无恐,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了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