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拜访过张廷后,几个小家伙算正式入学。
崇正书院的教学能力,黛玉和贾蓉都很放心。
为锻炼孩子们的交际能力,贾蓉特意安排四兄弟寄宿,一月中只有月中和月末可以回家休息两天。
金陵贾府没有孩子们在一时间清闲下来。
贾蓉每日上午去总督衙门,下午若不外出巡视就回家,上班的时间倒自由得很。
时间一晃寒冬已至。
阳光洒在砖石铺成的街道上暖洋洋的。
贾蓉披着往年常穿的大氅打马来到总督衙门点卯,说是点卯其实是例行公事,毕竟也没谁敢点总督的卯。
过问了最近总督衙门和巡抚衙门的公事后,贾蓉来到衙门后院。
顺便提下,为减少管理负担,贾蓉将江南省巡抚衙门的办公地点临时迁移至总督衙门,一来避免两边跑,二来也有利于两个部门间的沟通协调。
效果出奇的好,贾蓉最重要的任务是抗倭,许多涉及到的事情巡抚衙门和总督衙门在一起商量,大大提高事情落地效率。
一走进衙门后院,就听到咿咿呀呀不知所谓的声音传来。
贾蓉脸上情不自禁脸上浮现笑意,这声音熟悉却听不懂。
声音来源是后院一处宽敞的议事厅。
缓步来到议事厅后门往里开,贾蓉看到穿着厚厚冬装的张如是正站在议事厅最前面,厚厚的包裹也无法掩盖女人苗条的身材。
张如是正对着一块黑色的板,手里握着白笔写着贾蓉看不懂的字符。
底下清洗色坐着五十个大老爷们聚精会神的盯着黑板。
议事厅的格局类似后世的教室。
没错,贾蓉的倭语培训班顺利办起来了。
说起倭语培训班招生,贾蓉费了不少心思。
培训一批会倭语的大夏人,将来会在抗倭中发挥关键作用,费尽心思好不容易才堪堪凑齐五十个各方条件都符合的人选。
看着前面整整齐齐的五十个学生,贾蓉心情舒畅,会一门外语非常重要,前世作为医生他的英语非常不错,可惜现在无用武之地。
倭语培训班的学员主要是从两个地方招募而来,第一个是南直隶五军都督府,挑选识字、年龄不大于24岁、家境贫寒且有意愿的士兵;第二个来源则是恩科中落榜的读书人。
在金陵恩科结束的那天,贾蓉派人在贡院门口张贴了招生简章。
这种行为若是寻常人估计会被儒生们打,谁让贾蓉是浙直总督呢?
招生简章起初张贴的时候反应平平,毕竟读书人谁没事去学一个蛮夷的语言?
尽管贾蓉在简章中特别标注了毕业之后包分配,但骄傲的大夏读书人都不感冒,每一个人都抱着高中心思。
到得恩科发榜的时候,贾蓉再次让人在贡院门口摆了张桌子招收学生。
终于有落榜的学子前来报名。
当然也不是报名就收,贾蓉对倭语培训班的招生条件还是挺苛刻。
针对读书人招生,首先是年龄不超过35,年龄这块松了些,毕竟24岁的秀才也是前途光明,这些人肯定不会放弃读书的路;然后必须能抱起五十斤的石头,手无缚鸡之力的不要;最后不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。
无论是五军都督府招生还是贡院招生,贾蓉都不收世家大族的子弟,因为容易出事。
底子干净的普通人是最好的生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