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582章 恩科开考

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

自前朝衣冠南渡以来,江南得到世家大族的发展,最终成为天下最富庶之地。

虽是膏腴之地,却总逃不过二八定律,财富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,大部分农民、手工业者依旧处于温饱边缘。

寒风凛冽,金陵贡院门口挤满了前来参加科考的秀才、监生。

所有人目光都充满希冀望着尚未打开的贡院院门,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,走过那道看似宽阔的大门才有出头之日。

几辆豪华马车缓缓驶近,停在贡院门前规划好的停车区,马车上没人下来,每辆马车外都有力壮的仆人护卫。

这些都是高门大户人家的考生。

寒门出身的赵秉忠捂着衣袖,手腕上挂着篮子,高大的身子微微蜷缩,仅穿着件薄薄儒袍的赵秉忠似乎无法抵抗住寒风的侵袭,然而他依旧抬着头目光坚定的盯着贡院的牌匾。

赵秉忠时年35岁,却是第一次参加恩科考试。

八岁丧父的他自小和母亲相依为命,赵父还在世时便将他送进镇上的书塾读书,可惜随着家中失去顶梁柱,赵母带着他艰难度日,年纪尚小的赵秉忠离开书塾回家务农。

三十岁的时候赵秉忠母亲患病离开人世,此时的赵家经过赵秉忠用心经营成为村里的富户,日子还算不错。

不过,赵秉忠从小埋藏在心里读书取仕的火种没有熄灭,家中没有双亲奉养,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赵秉忠重新走上科举的道路。

五年之间赵秉忠四处游学,凭借过人的天赋和超越寻常人的意志在周边几个县闯出不小的名气,可读书游学也是件耗费钱财的事,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家财慢慢耗尽。

背后没有强大的宗族作为支撑,就算赵秉忠在文人圈里闯出名气又怎样?

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日子多的很。

曾有富商看重赵秉忠的才华想招他入赘,承诺会扶持他科举,被赵秉忠拒绝。

读书人都有的怪毛病赵秉忠也有,文人风骨使然。

三十五岁的赵秉忠也不算一事无成,前两年考中了秀才。

三十五岁的秀才算不上老也绝对不年轻,在外人眼中已经失去投资价值。

好冷~

赵秉忠紧了紧儒袍,他的身体并不羸弱,操持家业那几年练就了一副强壮体格,无奈再强壮的汉子也怕冷,更何况囊中羞涩吃不好、穿不暖。

赵秉忠并非个例,贡院门口和他一般寒酸的考生不在少数。

读书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耗费钱财的事情,朝廷将向上的通道打开,可能不能最终鲤鱼跃龙门就要看个人命运。

天赋是一部分,外在环境也是一部分。

乡试的考场叫做“贡院”,贡院通常会以荆棘遍置围墙上,所以又有人把贡院称为“荆闱”。

贡院内建有一排排号房,是考生食宿、答题的场所,号房高约六尺,举起手就可以触摸到号檐;深四尺、宽三尺,非常狭小。

一排号房的末尾有厕所。

考生经过搜身进入号房后,吃喝拉撒就都在一方小天地之内。

关键是号房没有门,对于这次参加恩科的考生来说坐在里面肯定冷的要命。

大夏朝的乡试一共三场,考生需要在贡院待三天时间。

正常乡试应都是放在八月初,那时候正是秋高气爽时节,考生不用受太多天气的苦。

贾蓉在巡视一番考场后被张俊卿请到贡院一处偏室休憩,几位副主考需要做恩科开考前的最后准备。

小半个时辰后,一位副主考进来禀报贡院大门已开,张俊卿向贾蓉表示歉意之后离开偏室,作为主考他必须亲自去贡院门口坐镇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