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统策马回营时,赵广已能自行行走,右臂缠着布条,脸色仍显苍白。他站在辕门外,见兄长归来,抬手行礼,动作略显僵硬。赵统翻身下马,未多言语,只拍了拍他的肩,两人并肩走入主营。
军中捷报传遍三军,将士们脸上终于有了笑意。可赵统心里那根弦,始终未松。
他刚踏入中军帐,亲卫便低声通报:“朝廷使者已到辕门,持诏而来。”
帐内诸将闻言皆是一静。赵文从地图前抬头,目光与赵统相接,两人皆未开口,却已明白对方所想。
“迎诏。”赵统整了整甲胄,大步出帐。
辕门外,黄伞华盖之下,一名宦官捧着明黄卷轴立于车前,面容倨傲。左右兵士列队相迎,鼓乐齐奏,礼制周全。赵统率众跪地,山呼万岁。
诏书宣读声在风中回荡,字字如金石落地。朝廷嘉奖赵统平定乌桓、击退高句丽之功,擢升为镇北将军,赐金帛千匹,良马百骑。将士皆面露喜色,以为荣宠至此,再无他忧。
可当诏书后半段念出时,营中气氛骤然凝滞——
“……然边事稍宁,兵不可久疲于外。着赵统即日抽调精锐三千,护送战俘及缴获军械回京,交由兵部改编,以彰朝廷威仪。”
赵文眉头一跳,指尖在袖中微微收紧。赵广脸色沉下,几乎要当场出声。
赵统依旧跪着,脊背挺直如松。他听着那宦官拖长的尾音,心中冷笑。明升暗降,调虎离山,这招用得干净利落。三千精锐,皆是随他征战多年的亲兵,一旦入京,便成砧上鱼肉。所谓“改编”,不过是削权的第一步。
“臣,领旨谢恩。”他叩首,声音平稳无波。
使者满意地收起诏书,拂袖登车而去。鼓乐止,人群散,可那道明黄卷轴仿佛还在空中飘着,压得人喘不过气。
赵统转身回帐,脚步未停。赵文紧随其后,赵广一言不发,只手按在刀柄上。
帐帘落下,赵统径直走到案前,伸手取过那道诏书,缓缓展开。纸面泛着不自然的青白,与往日御用宣纸迥异。印玺色泽偏暗,边缘模糊,似是重拓过。
“这不是中书省用的贡纸。”赵文低声开口,“宫中若颁重诏,必用雪心笺,此纸粗劣,连地方奏折都嫌不够格。”
赵统指尖抚过印文,缓缓道:“盖印时力道不均,右下角有重压痕迹。若为天子亲准,礼部、中书、门下三省皆应留签,可此处仅有兵部押印。”
帐中三人皆知这意味着什么——这道诏令,很可能未经皇帝亲览,甚至未走完六部流程。
“司马望动手了。”赵广咬牙。
“不急。”赵统将诏书轻轻放下,“他要的是名正言顺。我们若拒诏,便是抗命;若全从,便是自缚手脚。现在,得让他以为我们信了。”
赵文沉吟片刻:“可派五百老弱随行,既应诏命,又保主力。”
“不够。”赵统摇头,“他要三千,我们就给他三千。”
赵广猛地抬头:“你真要交?”
“交。”赵统目光如铁,“但不是现在,也不是全交。明日点兵,只调两营轻骑先行,称粮草未备,主力七日后启程。这段时间,我要知道京城每一处调动。”
赵文点头:“我即刻修书,以商队名义传信洛阳旧识,查这诏令源头。”
“还有。”赵统看向帐外,“传令各部,严禁议论诏书内容。若有煽动军心者,军法从事。”
赵广仍不甘心:“就这么忍着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