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403章 李唐从来不会被动防御,而是喜欢主动出击!

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

观星台从来不会让他们从事那些容易暴露身份的危险任务,而是以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融入进吐蕃人当中。

他们的任务是: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,记录各部落的牲畜数量与人口规模,评估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的威望与控制力,以及察觉其内部贵族、僧侣阶层之间的权力斗争。

观星台甚至还通过收买吐蕃边军的小头目(如查·卢西波相在被降服前就已是观星台的暗桩),渗透进吐蕃的军事系统,获取其兵力部署、武器装备、粮草储备等关键情报。

李唐明白,吐蕃人不会善罢甘休,他们正在卧薪尝胆,等待时机。

而观星台的存在,就是要让吐蕃的任何异动,都无法逃过西北王府的眼睛。他要的,是未雨绸缪,是对敌人了如指掌的碾压态势。

回鹘汗国曾经与西北王府接壤,其国主保义可汗一直在三大势力间左右逢源。

观星台当初对北方草原的渗透,则更侧重于经济与外交层面。他们密切关注回鹘与大唐、吐蕃之间的贸易往来,特别是丝绸之路上的商品流通和利润分配。

而回鹘内部的亲唐派、亲吐蕃派以及亲西北王府的势力消长,也是观星台关注的重点。

通过与回鹘部落中的商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观星台获取了大量关于回鹘汗国经济状况、军事潜力以及内部政治局势的信息。

他们甚至通过药罗葛·铁列都和药罗葛·铁塞罗等人的家族影响力,间接掌控着部分回鹘部落的信息渠道。

李唐需要了解回鹘的真正立场,预判其可能的战略选择,从而在必要时,将其争取为盟友,或对其施加压力。

也正因为观星对回鹘汗国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,使得整个回鹘汗国内部对西北王府基本上没有什么秘密可言。

最终导致李唐突然发动对回鹘汗国的军事打击时,保义可汗事先没有发现半点征兆,自然也就没有充足的准备。

其结果,当然是回鹘汗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,只剩保义可汗带着一部分残兵败将向西远遁,去给波斯帝国添乱。

尽管波斯帝国距离遥远,但李唐的目光却放得很长远。

丝绸之路的另一端,是更加广阔的世界。观星台通过与往来贸易的胡商建立联系,开始收集关于波斯、大食乃至罗马(拜占庭)帝国的信息。

这些信息可能零碎而模糊,但李唐仍要求观星台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。宗教信仰、主要商品、风土人情、军事实力、政治结构……一切都被记录在案。

他知道,未来他所建立的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,必然要与这些遥远的文明产生交集。而提前了解它们,便是为未来的交流与合作,甚至是必要的冲突,做好最充分的准备。

观星台的存在,是李唐“苟道”方针中,隐秘而锋利的一环。

它不是被动的防御,而是主动的出击。

在所有人都以为西北王府在“刀枪入库,马放南山”之时,观星台的触角早已延伸至天下四方,悄然编织着一张无形的信息之网。

这张网,将为李唐提供他所需要的一切,让他能够在黑暗中预知光明,在风暴来临前,已经掌握了驾驭风向的力量。

随着“开库大典”的日益临近,观星台提交的情报量也呈几何级数增长。

李龙高效地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、整理、分析,并以最简洁直观的方式呈现给李唐。

“校长,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已下令,在安西边境沿线增设五处烽燧,并调集三个千夫团驻守。同时,其王庭内部,亲唐派与亲大食派的争执日益激烈,赤德松赞似乎更倾向于后者,正秘密接触大食商人,意图引入其铁匠与工匠。”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