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唐收回目光,屏幕上三女因认真修习“锻体三十六式”而焕发的精气神,令他感到满意。
然而,他深知,仅仅是个人体质的优化和工业体系的升级,目前还远不足以支撑起他心中那个宏伟的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构想。
因为这是一个超越了种族、文化、地域,以共同利益为纽带,以科技和理性为基石的理想化全新社会形态。
而要实现这一切,首先必须解决人类社会最本质、也最复杂的驱动力——利益。
“利益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。”
李唐在心中默念着这句被无数历史进程反复验证的真理。
无论是部落的结盟,国家的兴衰,还是文明的冲突与融合,其核心无不围绕着利益的分配与争夺。
单纯的思想画饼,在个体生存和群体发展的巨大压力面前,终究是脆弱且不可持续的。
最善莫过人心,最恶也莫过人心,这句古老的箴言,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,它不以任何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,也无法被任何单一的道德或信仰所彻底驯服。
因此,李唐的策略,从一开始就摒弃了空泛的理想主义。
他需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和机制,让不同种族的族群不仅能看到利益,更能通过合适的方式和比例,公平、透明地分享这些利益。
这套体系必须精密如同一台复杂的机器,每一个齿轮的咬合,都经过严密的计算和测试,确保其能够稳定运转,并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。
大西北,这片广袤而贫瘠的土地,正是他搭建这台“利益分配机器”的绝佳试验田。
在即将过去的第一个“五年计划”中,李唐的西北王府以祈连山深处的“船山城”为核心,向外辐射,逐步在西域、陇右、河西走廊地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。
这些措施,无一不是围绕着“利益”二字展开。
首先是生存利益的保障与提升。
传统农耕社会受限于技术,粮食产量低下,游牧部落则受限于草场和牲畜数量,生存资源极其不稳定。
李唐利用集装箱货轮上携带的现代农业技术和种子,以及李龙、李虎、李豹工具人三兄弟的高效高质量基建能力,在大西北干旱的土地上,大规模兴修水利,开垦良田。
“船山模式”的核心在于“土地股份制”与“劳动积分制”。
王府将新开垦的土地分发给愿意定居耕种的部落和移民,但这些土地并非无偿赠予,而是以“使用权”的形式进行分配,并鼓励百姓以劳动入股的方式参与王府主导的农业合作社。
每户分得土地的规模,与家庭劳动力数量、以及其在水利建设、开垦荒地中的贡献直接挂钩。
例如,在河西走廊的某个新垦区,王府投入大量资源修建了引水渠,并提供了优良的抗旱小麦种子。
当地的吐谷浑族和部分从关内迁徙而来的汉族移民,被组织起来进行耕作。
他们每日的劳动,都会被王府的基层官员记录在案,转化为“劳动积分”。
年终结算时,除了上缴王府固定比例的“地租”(实为土地使用费和技术服务费),剩余的粮食产出,将根据各家投入的劳动积分和土地质量,进行精确分配。
同时,王府还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购多余的粮食,鼓励百姓出售,并将收购的粮食用于储备和进一步的贸易,形成良性循环。
这种模式的直接效果是,仅仅两年时间,新垦区的粮食亩产便达到了传统农耕的数倍,彻底解决了当地的温饱问题,甚至产生了大量剩余。
当一户牧民看到邻近的农户通过辛勤耕耘,一年所得的粮食足以养活全家并有余力换取布匹、铁器时,他们对定居耕种的抵触情绪便自然而然地瓦解了。
其次是健康与发展的利益。
新医疗体系的建立,以及“锻体三十六式”和“基因强化药剂”的推广,便是这一利益的核心体现。
李唐深知,一个强大的社会,必须由强大的人民构成。他不仅仅将这套功法视为优生优育的辅助,更将其定位为全民体质提升的基础。
在西北王府的各级学堂和军队中,“锻体三十六式”被列为必修课。
对于那些将“锻体三十六式”修炼至一定境界,并对王府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,李唐会酌情赐予不同等级的“基因强化药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