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112章 民国情报机构发展史

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

民国时期的情报机构发展与政治格局紧密相连,其演变可分为北洋政府、国民政府、汪伪政权及中共地下系统四大脉络,以下为具体历程:

一、北洋政府时期(1912-1927):萌芽与分散

北洋时期的情报工作以军事和政治监控为主,机构分散且缺乏系统性。袁世凯执政时,军政执法处是重要特务机构,负责镇压反对势力,曾参与刺杀宋教仁等事件9。此外,参谋本部下设情报部门,负责搜集军事战略情报12。地方军阀如阎锡山在山西设立太原特种警宪指挥处,集情报、治安、特务职能于一体,成为地方割据的重要工具。值得注意的是,北洋政府还设立了特别调查处,派遣特工如沈曼云潜伏租界,通过文化活动掩护搜集外国军事动向11。

二、国民政府时期(1927-1949):专业化与派系竞争

(一)中统:党务监控的核心

起源与职能:中统前身为 1928 年成立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,1938 年正式升格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,由陈果夫、陈立夫兄弟领导。其核心任务是监控国民党内部、打击共产党及民主力量,同时控制舆论24。

运作特点:通过 “党员调查网” 渗透至各级党部、学校和文化机构,在重庆、安徽等地设立分支机构,甚至勾结日伪镇压抗日运动。1947 年改组为 “党员通讯局”,1949 年迁台后改为 “内政部调查局”。

(二)军统:军事特务的巅峰

发展脉络:军统源于 1932 年复兴社特务处,1938 年独立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,由戴笠掌控。其势力渗透至军队、警察、交通等领域,巅峰时期特工近 5 万人110。

双重性特征:

抗日行动:抗战期间,军统对日实施情报战、破坏战,如刺杀汉奸张啸林、傅筱庵,破译日军偷袭珍珠港情报1。与美国合作成立中美合作所,培训 5 万特种部队,在东南沿海开展游击战。

反共活动:同时执行 “防共” 任务,刺杀共产党员宣侠父,向延安渗透但遭挫败,32 名特工被策反1。

战后转型:1946 年戴笠死后,军统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,毛人凤主导对中共的破坏,在大陆潜伏特务并策划屠杀12。

(三)其他机构

国际问题研究所:1938 年由王芃生组建,专事战略情报分析,侧重国际局势研究,但因派系斗争逐渐边缘化8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