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589章 冉闵传奇(下)

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

政治方面:

永兴元年(350年),冉闵亲自行饮至之礼,整顿核定九流,依据才能授予群臣职任,研习儒学的寒门大多得到显赫的官职,时人把这时比作“魏晋之初”。

这不仅是基于迎合汉官群体“夷夏之辨”的现实政治需求,而且也反映了冉闵心理认同上偏“汉”的情感,有利于维护在“灭胡”事件之后维系冉魏政权行将奔溃的统治。

但在两年后,冉魏便走向灭亡,这项政策并没有贯彻起来。

军事方面:

冉闵在即位后,竭力与后赵残余势力—石祗、羌人首领—姚弋仲、前燕皇帝—慕容儁争衡。

在鼎盛时期,他拥有戎卒三十余万,其军事活动主要如下:

一、永兴元年(公元350年)六月,冉闵派卫将军—王泰在邯郸大败后赵残余势力—石琨等部十万大军。

八月,又派王泰等率领步骑兵十二万人在黄城宿营,自率精兵八万,在苍亭大破张贺度等部,杀死近三万人。

二、永兴元年(公元350年)十一月,冉闵趁胜率十万步骑围攻襄国。

至次年(公元351年)初,因无法阻挡后赵—石琨、羌族—姚襄及前燕—悦绾三方联军而溃败,损失惨重。

紧接着,石祗派将军—刘显率军七万尾随冉闵之后,攻打邺城。

冉闵整军大败刘显,斩首三万余级,使刘显请降,并在四月回军杀死石祗。

但刘显不久后反叛,在同年七月又攻打邺城,再度被冉闵击败。

永兴三年(公元352年),冉闵率八千骑兵援救常山,再败刘显,一路追击至襄国。

经内应接应,最终攻入襄国,基本消灭了后赵的残余势力。

三、永兴三年(352年),冉闵率军抵抗南下的前燕军。

开始时多次击败前燕大将慕容恪,后被慕容恪用计引诱至开阔地带,以劣势兵力发起决战。

最终,冉闵遭到前燕军三面围攻,兵败被杀。

由于冉闵发起的民族仇杀和连绵的战争,加之饥荒、疫病的袭扰,冉魏的辖地渐小,人口锐减,农业生产陷于停顿,最终走向灭亡。

民族方面:

在冉闵掌权期间,因属下胡人纷纷叛离,从而下达了“杀胡令”。

只要有胡人高鼻或多须特征者,无论老幼、男女、贵贱都一律杀死,使二十余万人在民族残杀中遇害。

这次的屠杀行为,虽然沉重打击了羯族统治者的残暴统治,但也使更多的无辜生命死于刀刃之下。

在一系列的灭胡行动中,“青、雍、幽、荆州徙户及诸氐、羌、胡、蛮数百余万,各还本土,道路交错,互相杀掠,且饥疫死亡,其能达者十有二三”。

这使得北方地区的胡汉矛盾进一步激化,广大胡人纷纷起兵反对冉闵,汉人也从未彻底信服冉闵,这成为了冉魏政权灭亡的主要原因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