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为了防止奸细混入,山上会对每一个入伙的人员,查验身份信息,容不得一点差错。我以前说自己是个孤儿,记不起自己家了,明显欺骗了山上审查人员,我怕追责。”
苏瑞点了点头,“放心,我会给你保密的。”
为了适应山上的环境,苏瑞动用手中的权力,给于平找了一个独立的小院,供他父子居住。
这样,父子也可以天天住在一起聊天了。
随着苏瑞的到来,张信在制定策略上,开始有了顾忌,开始重点考虑苏瑞的感受。
如果某件事苏瑞反对的激烈,他就会做一些修改。
但在某些事上,张信会坚持原则,不肯让步
比如山下起兵的事。
张信把此事看的特别的重要,把中原看做是自己丢失的家园。家园被人抢走了,作为一热血男人,这口气当然咽不下,当然有必要从侵略者手里夺回来。
认为他们一口气在山上待了几十年,受尽苦难,就是为了回到中原,再次成为那里的主人。
只是他们的实力不够,自信力不足,所以打回中原的机会才错过了一次又一次。
为此,多少个夜晚他辗转反侧,彻夜难眠。认为今生怕再也没机会回到故土了,复国的计划,怕要成为泡影了。
现在吴三桂发生的三藩之乱,又一次给他们提供了机会。如果他们再不把握,并努力跟进,怕要永远困在这大山里了。
这次他信心十足,除了借三藩之乱的东风,还有就是和几支野战部队取得了联系。
在他巧舌如簧的游说,和金钱的引诱下,这些人开始答应合作。
自然,这些是已经确定了的,他还有一张更大的底牌,正在争取中,如果成功,那才是王炸级别。
那就是手握重兵的李标,其驻地己被他摸清,现在的驻扎地十分的敏感,位于北平通山。
那是通往京都的咽喉之地,离紫禁城只有几十里,战略位置十分重要。
在和三藩作战的关键时刻,康熙没有把这样一个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拉到前线作战,而是把他们调到京师,名义上是重用了这支部队,用他们守护京师。实际上,却透露出对这支部队的极度不信任。
原因是这支队伍,曾和吴三桂有过亲密合作,后来虽然从吴的所属部队中分化出来,独立成系,但李标曾经是吴三桂的一名手下,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吴三桂封王后,二人经常保持着书信联系。
后来吴三挂造反,首先想到的便是李标。
那时李标驻军湖南,手下有两万精兵。
吴三桂希望他起兵响应,并许下了丰厚的条件。
答应取得天下后,将把湖广割让给他,让他自立为王。
条件很诱人。
但李标接信后,迟迟未见动静。
后来这封信便到了朝廷手里,连同李标的一份奏折,一同摆在了康熙的案头上。
信中摆明了自己的态度,绝对忠于朝廷,拒绝与叛军合作,此举令康熙大为满意,官职直接提升一级。
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,真正的康熙,并不那么好糊弄。
接到李标转来的信后,康熙和其幕僚立即进行了分析。后认为,这个信在他手里好长时间了,之所以到这个时候才交上来,这期间,李标也在犹豫。
想把利益最大化,看投奔谁才最合适。
最后还是觉得留在康熙阵营最符合自己的利益。
但自己与吴三桂的关系并不是什么秘密,考虑再三,他就把这封信献了出来,以表示自己态度。
这当然不能消除康熙对他的疑心,于是便把他的部队借故调到了河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