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12章 收复洛阳

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

洛阳宫城的朱雀门在晨雾中泛着青黑色,门楼上的 大燕 旗帜被炮火撕裂了一角,在风中摇摇欲坠。易林站在宫墙外的断壁上,望着这座承载了数朝兴衰的宫殿,手中的望远镜镜片映出守军慌乱的身影 —— 经过连日苦战,安庆绪的残部已不足五千,却仍凭借宫墙负隅顽抗。

秦锋,你的太行军准备得如何? 易林转身问道。秦锋的铠甲上还沾着昨夜巷战的血污,他拍了拍身旁的佛郎机炮:大人放心,八门火炮都已就位,就等您一声令下。 炮口前的空地上,士兵们正将一包包装填好的霰弹整齐码放,阳光照在铅弹上,闪着冰冷的光。

另一侧的骆奉先正指挥神策军搭建云梯:末将已备好三十架云梯,保证一鼓作气拿下城楼! 他身后的士兵们扛着盾牌,腰间别着短刀,眼神里燃烧着决战的火焰。

易林抬手看了看日晷,辰时已到。他深吸一口气,将令旗猛地挥下:总攻开始!

佛郎机炮率先轰鸣,炮弹呼啸着撞向朱雀门,木石飞溅中,门楼的箭窗被一一击碎。神策军的弓箭手随即齐射,掩护着云梯上的士兵向上攀爬。太行军则推着撞车,在炮火掩护下冲向城门,巨大的木槌撞击门板的声响,像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。

宫墙上的燕军拼死抵抗,滚石和火油不断落下。有架云梯被火油点燃,上面的士兵瞬间被火焰吞噬,却没人呼喊,只是死死抓住梯架,为后续部队争取时间。易林看着这一幕,拳头攥得发白 —— 这座宫殿的每一块砖瓦,都浸染着太多鲜血。

火炮换实心弹!轰城门! 秦锋的吼声盖过了厮杀声。佛郎机炮的炮口重新校准,随着几声震耳欲聋的轰鸣,朱雀门的门框开始松动,木屑混着泥土簌簌落下。

……

午时的阳光直射在宫墙上,将攻防双方的影子拉得很短。神策军的第三波攻势终于在城楼上撕开一道缺口,骆奉先挥舞着横刀第一个跃上城楼,刀光闪过,两名燕军士兵应声倒地。弟兄们,跟我来! 他的吼声在城楼回荡,越来越多的神策军士兵顺着缺口涌入。

城门下的撞车还在不知疲倦地撞击,朱雀门的门板已出现裂缝。秦锋抓住机会,下令火枪营齐射:瞄准门楼上的守军! 铅弹如暴雨般扫过门楼,残余的燕军被压制得抬不起头。

炸药包! 随着秦锋的命令,两名爆破手抱着特制的巨型炸药包冲到门前,将其塞进裂缝。引线点燃的瞬间,他们连滚带爬地退回,身后随即传来天崩地裂的巨响 —— 朱雀门在火光中轰然倒塌,烟尘冲天而起。

冲! 易林的令旗指向宫门内侧。太行军的士兵们如同潮水般涌入,火枪队在前开路,霰弹将通道两侧的伏兵扫倒一片。秦锋带着突击队直奔宫城深处,他们的目标很明确 —— 安庆绪的寝宫。

宫内的战斗异常惨烈。燕军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,在回廊和偏殿设下层层埋伏。有次秦锋刚转过一道回廊,就被从天而降的火油浇了满身,幸亏身后的士兵及时用湿布扑灭,才没被烧成焦炭。注意头顶! 他嘶吼着提醒士兵,同时举起短刀劈开迎面刺来的长枪。

当他们冲到太极殿广场时,遭遇了安庆绪最后的抵抗 —— 三百名死士组成人墙,每个人都背着装满火油的陶罐,眼中闪烁着疯狂的光芒。跟他们拼了! 秦锋举起喷火器,铜制的枪管在阳光下泛着冷光。

……

太极殿的金砖地在血水中打滑,安庆绪背靠着龙椅,看着殿外越来越近的火光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玺。这座象征皇权的印玺此刻像块烙铁,烫得他手心发疼。

陛下,宫门已破,咱们从密道走吧! 贴身太监哭喊着拉他的衣袖,密道入口就在龙椅后方,是安禄山当年为以防万一修建的。

安庆绪猛地甩开他的手,眼神浑浊而疯狂:走?往哪走?天下之大,已无我容身之处! 他环顾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,突然放声大笑,易林想活捉我?做梦!我安庆绪就算死,也要拉着这座皇宫陪葬!

他拔出腰间的弯刀,砍断悬挂在梁柱上的绸缎,绸缎立刻缠上他的手腕。来人! 他嘶吼着,把火油都泼上来!本王要让这里变成火海!

殿外的死士们听到命令,纷纷将陶罐中的火油泼向宫殿各处。很快,太极殿就弥漫在刺鼻的油味中。秦锋带着士兵冲到殿门时,正看到安庆绪将火把伸向绸缎 —— 那绸缎早已浸透火油。

拦住他! 秦锋嘶吼着扑过去,却被火墙挡住去路。烈焰顺着绸缎迅速蔓延,瞬间吞噬了梁柱和帷幔,安庆绪的身影在火光中扭曲,他张开双臂,仿佛在拥抱这场毁灭,笑声凄厉得如同夜枭。

快撤! 秦锋拉住想要冲进去的士兵,眼睁睁看着太极殿在烈火中坍塌。砖石坠落的巨响中,似乎还能听到安庆绪疯狂的呼喊,最终被噼啪的燃烧声淹没。

当火势渐渐平息,士兵们在废墟中搜寻时,只找到一块烧焦的玉玺和几截无法辨认的骸骨。秦锋捧着那块还带着温度的玉玺,突然感到一阵恍惚 —— 这场持续数年的叛乱,竟以这样惨烈的方式落幕。

洛阳宫城的硝烟尚未散尽,易林已在残破的尚书省衙门召开军事会议。案上摊着此次战役的复盘图,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太行军使用火器的关键节点:西门爆破、宫墙压制、巷战清剿...... 每一处都标注着伤亡数字和战术效果。

诸位请看, 易林指着图上的 喷火器压制火油攻击 字样,在宫城攻坚战中,我们的喷火器有效克制了敌军的燃烧弹,伤亡率比预期降低了三成。这说明,火器与传统战术的结合,是未来作战的方向。

秦锋点头附和:末将深有体会。在巷战中,我们先用火枪压制高处敌军,再派突击队近距离清剿,效率比单纯的肉搏战提高了一倍。 他想起那些被喷火器逼出掩体的燕军,特别是喷火器,对付防御工事效果显着。

骆奉先却提出担忧:火器虽好,但太依赖后勤。这次战役中,有三次因为火药供应不上,不得不暂停进攻。而且,火枪的装填速度还是太慢,近战中不如弯刀管用。

骆将军说得对。 易林并不否认,所以我们要做的,就是改进火器,同时优化战术。 他拿出几张图纸,上面画着改良后的燧发枪和小型炸药包,我已让工匠研制更快的装填装置,同时训练专门的火器协同部队 —— 火枪兵负责远程压制,刀盾兵保护侧翼,爆破手专门处理坚固据点。

会议持续到深夜,将领们各抒己见,最终形成了一套新的战术规范,详细规定了火器在攻城、巷战、野战等不同场景的使用方法,以及与传统兵种的配合模式。当众人散去时,天边已泛起鱼肚白,秦锋回头望了眼仍在伏案疾书的易林,突然明白 —— 这场战役的胜利,不仅在于收复洛阳,更在于开启了一个新的战争时代。

……

洛阳城的街道在战后第三日开始出现人烟。幸存的百姓们怯生生地走出躲藏的地窖和废墟,看着巡逻的唐军士兵,眼神里充满了警惕和不安。西大街的老王头抱着孙女,看着被炮火炸毁的店铺,浑浊的眼睛里流下泪来 —— 那是他经营了一辈子的杂货铺。

老人家,来碗热粥吧。 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。老王头回头,看见一个身着银袍的年轻官员,正指挥士兵分发粮食。旁边的告示牌上贴着布告,上面写着 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 八个大字,落款是 镇国大将军易林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