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河镇那场全城动员的寻子风波,最终以在下游渡口被及时截回画上句号。
当张裁缝夫妇抱着失而复得的孩子,在李家大宅门前长跪不起时,李正华 “急公好义” 的名声,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周边乡镇蔓延开来。
县衙特意送来的 “义薄云天” 牌匾,被他郑重地悬挂在多财酒楼大堂中央,成了比任何招牌菜都更响亮的活广告。
经此一役,李家 “跑腿部” 的名声彻底打响。
原本只是负责酒楼采买和包子铺配送的少年们,如今成了川河镇人人信赖的 “急脚信使”。镇民们有信件要送、有物件要捎,甚至谁家老人孩子需要照看,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找李正勇的跑腿部。
而李正华顺势推出的 “代寻、代买、代送” 三项服务,更是让李家的商业版图悄然扩大,积累下的人脉与资源,足以支撑他走出川河镇看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“大哥,这是上个月跑腿部的进账,扣除给孩子们的工钱和奖金,还余下这些。” 李正勇将一本账簿递到李正华面前,脸上难掩兴奋。账簿上密密麻麻的记录,见证着这个新兴行当的蓬勃生机。
李正华翻看着账簿,目光落在最后那串令人满意的数字上,27两银子,嘴角微微上扬。
他知道,时机已经成熟。
凌水镇,那个连接川河县与州府的水陆码头,早已在他的规划之中。那里不仅商贾云集,更有着比川河镇大得多的市场,无论是酒楼生意还是跑腿部的业务都大有可为。
“正勇,你挑选几个最机灵能干的,跟我去凌水镇。” 李正华合上账簿,语气坚定,“多财酒楼要开分店,跑腿部也要把摊子铺过去。这次,咱们要让凌水镇的人都知道,咱们李家的名号!”
于是,在川河镇百姓的依依不舍与殷切期盼中,李正华带着三弟李正勇夫妇,以及跑腿部的核心骨干,踏上了前往凌水镇的路。
他们带走的,不仅是沉甸甸的银钱,更是李家 “诚信经营、义字为先” 的金字招牌。
凌水镇,作为连接川河县与州府的重要水陆码头,其繁华程度远非川河县城可比。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宽阔整洁,两旁商铺鳞次栉比,南来北往的客商操着不同口音,在街上川流不息,空气中都仿佛弥漫着一股铜钱与香料混合的富庶气息。
就在这凌水镇最繁华的主街上,一家新铺子悄然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。
“多财酒楼,凌水分号”,八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牌匾是上好的金丝楠木,由川河县最好的师傅雕刻,光是这块牌匾,就透着一股不差钱的底气。
开业前三天,李正华的 “多财跑腿部” 精锐尽出。
十几个半大少年,穿着统一的青布短褂,如同敏捷的鱼儿,穿梭在凌水镇的每一条大街小巷。他们手中散发的,不是寻常的招工启事,而是一张张印着精美花纹的传单。
“开业大酬宾!多财酒楼凌水分号,三日后开张!全场八折!另有神秘新菜‘黄金豆腐’,恭迎品鉴!”
这新奇的宣传方式,加上那 “神秘新菜” 的噱头,成功吊足了凌水镇百姓的胃口。人们议论纷纷,都在猜测这从川河县来的过江龙,到底有何等三头六臂。
开业这天,天刚蒙蒙亮,多财酒楼门前便已是人声鼎沸。李正华特意请了舞狮队,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,将热闹的气氛推向了顶峰。
酒楼内,一切井然有序。
李正华亲自坐镇后厨核心,他知道,新店开业,第一炮必须打响,菜品的味道和品质,是任何花哨营销都无法替代的根本。
他神情专注,如同一位运筹帷幄的大将军,指挥着手下十几个新招募的厨师和帮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