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北王府的边境局势,在“神罚行动”之后,迅速从紧张对峙转变为一种奇特的“信仰渗透”。
吐蕃王朝虽然对边境寺庙被毁感到震怒,但面对这种“无形之敌”和“精准打击”,他们却束手无策。
派兵镇压?
西北王府并未入侵,只是“惩戒”了煽动者。
而且,那诡异的“天火”和“陆行舟”,让他们对西北王府的实力产生了深深的忌惮。
远在逻些城的吐蕃赞普赤德松赞,在听到边境汇报后,脸色铁青。
他马上召集大论(宰相)和众将领,讨论应对之策。
“那些东方的蛮子,竟敢如此嚣张!毁我寺庙,辱我神灵!”一位将军怒吼道。
大论芒结则显得更为冷静,他沉声说道:“赞普,根据边境传回的消息,那些‘天火’并非寻常武器。它们从天而降,速度极快,且能精准摧毁目标,却不伤及无辜。
这与我们所知的任何兵器都不同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并未趁机入侵,只是摧毁了那些煽动者。这表明,西北王府的目的并非全面开战,而是要震慑我们,并推广他们那所谓的‘科技教’。”
赤德松赞皱眉:“‘科技教’?那又是什么邪门歪道?”
“据说,他们宣扬一种名为‘科技’的力量,能使土地增产,能建造一日千里的铁车,甚至能凭空造雨。边境的牧民们,已有不少被蛊惑,甚至开始学习他们的文字和耕作之法。”芒结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。
赤德松赞陷入沉思。
吐蕃王朝虽然强大,但其根基也在于对宗教的信仰和对部族的掌控。
如果这种“科技教”能够瓦解民众的信仰,那将比任何一场战争都更具威胁。
“传令下去,加强边境巡逻,严禁‘科技教’传入我腹地。同时,派密探潜入西北王府,务必探清那‘天火’的虚实!”
赤德松赞最终下达了保守的命令。他明白,在搞清楚敌人的底牌之前,贸然发动战争是极其不明智的。
与此同时,千里之外的长安,大唐皇帝李纯也收到了来自西北的奏报。
奏报中详细描述了西北王府在边境对吐蕃苯教寺庙的“神罚行动”,以及“科技教”在西域的迅速传播。
李纯看着奏报,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。
西北王李唐,这个被他册封的异姓王,仅用不到三年时间,就将原本贫瘠的西域经营得如同铁桶一般。
高产的粮食解决了数百万人口的温饱,铁路的延伸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,而那“一日可行千里”的蒸汽机车,更是让长安的官员们惊叹不已。
更让他感到震惊的,是奏报中关于“应龙”机器人和“神罚行动”的描述。
虽然奏报中语焉不详,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,无不显示西北王府拥有着超越大唐乃至吐蕃认知的强大武力。
“如此力量,当真闻所未闻。”
李纯喃喃自语。
他想起了当年李唐进京时,曾向他展示过一些“奇巧淫技”,如会发光的灯泡,能发出声音的留声机。
当时他只当是李唐从西域寻得的异宝,如今看来,这恐怕只是冰山一角。
“王守澄,你对此事有何看法?”李纯看向身旁的大宦官王守澄。
王守澄低眉顺眼地躬身道:“陛下,西北王府如今兵强马壮,民心归附,又有此等神鬼莫测之武力,实乃我大唐之幸。有西北王镇守西陲,吐蕃之患可解矣。”
李纯轻哼一声:“可解?还是养虎为患?”
王守澄脸色一变,立刻改口道:“陛下圣明!西北王府发展过快,其‘科技教’亦有蛊惑人心之嫌。但眼下吐蕃势大,回鹘虎视眈眈,我大唐正值多事之秋。西北王府能牵制吐蕃,乃是利大于弊。”
李纯心中明白,西北王府的崛起已成定局。
他不可能派兵去攻打一个拥有“神罚”能力的强大藩镇,更何况大唐自身也面临着藩镇割据、吐蕃侵扰的困境。
“传旨,嘉奖西北王李唐平定边境叛乱之功,赐予金银珠宝若干,并增派一批流民前往西北,以充实边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