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并非一份简单的建筑蓝图,而是一个动态的、不断演化的生态系统模型。
全息投影中,青藏高原那雄伟的地质结构被层层剖开,如同一个精细的医学解剖标本。
无数条发光的能量管道和交通网络,在地壳深处纵横交错,宛如人体的神经网络与血管,最终汇聚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底深处一个巨大的、散发着蓝色幽光的球体之上。
那里,就是整个地下城的能量中枢——“夸父”之心。
李唐的目光沉静如水,手指在空中轻轻划过,模型的某个区域便随之放大,呈现出内部更为复杂的结构。
他看的不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奇观,而是整个工程的逻辑闭环和可行性。
“二期工程的理论模型已经完成,主人。”
李龙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,“根据计算,要实现对整个青藏高原板块地底的结构性改造,并为后续的‘喜马拉雅山脉定向爆破及水汽通道构建’计划提供基础,我们需要克服三个核心技术瓶颈。”
“说。”李唐言简意赅。
“第一,能源。”
李龙的电子眼中投射出另一组数据流,与主模型并行,“龙巢一期目前所依赖的能源,是以地热发电为主。其设计初衷是为西北第一代初级工业体系生产工业母机,而非支撑一个行星级的改造工程。
它的功率输出,对于二期工程而言,无异于杯水车薪。我们需要在地下城核心,建造一座全新的、功率至少为其一万倍以上的‘夸父’级可控核聚变能源矩阵。”
李唐点了点头,这在他的预料之中。撬动一个星球的板块,改变一个大洲的气候,所需要的能量必然是天文数字。
“第二,工具。”
李龙继续说道,“龙巢一期工程,我们利用救生舱内的基础工业模块,复刻并升级了您所在的二十一世纪工业母机体系,打造了船山城的智能机器人生产线。
但这套体系的本质,依旧是‘宏观’层面的机械制造。面对青藏高原复杂坚硬的地质结构,传统的钻探和爆破不仅效率低下,而且会引发不可预测的地震等地质灾害。
因此,我们必须启用‘微观’层面的作业工具——自我复制型纳米机器人集群,代号‘噬岩者’。”
“噬岩者?”
李唐的眉毛微微一挑,这个名字充满了侵略性。
“是的,先生。”
李龙的全息投影上,出现了一粒尘埃的放大影像,随即这粒尘埃分解成数以亿计的、更微小的光点。
“每一个‘噬岩者’纳米机器人,都具备分解物质、重组物质和自我复制的能力。我们将以亿为单位,将它们注入地壳深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