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94章 脑壳痛的裴度和内心无比亢奋的李贺!

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

李唐的命令经龙巢基地的智能总控中心,化成无线电波,迅速从王府的权力中枢流向各个新设的部门。

整个新沙州,不,是整个西北王府的行政机器,都围绕着李唐的意志,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率运转起来。

然而,对于某些人来说,这种高效率,却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裴度,这位昔日随郭钊大军入兰州,而后被李唐慧眼识珠,破格提拔为王府“政务司”行走的大才,此刻正对着面前的一纸任命和几句纲领性的指示,愁得快要揪光自己保养得宜的胡须。

《西北工商行政管理法》。

仅仅是这个名字,就透着一股让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。

熟悉的是“法”,是“管理”。作为饱读诗书的士人,他深谙大唐律法,对于朝廷如何管理商人,那一套“士农工商”的森严等级,以及各种禁令、市舶司条例,他都了然于胸。

陌生的,却是“工商”、“行政”这两个词的组合,以及王爷在命令中所强调的“核心原则”——“保护合法经营,鼓励技术创新,打击垄断投机,服务于西北整体发展战略”。

这与他过去所认知的一切,都截然不同。

大唐朝廷对商人的态度,向来是限制与索取。商税是杂税,上不得台面,朝廷更看重的是农业税和人头税。

至于商人的经营活动,只要不触犯禁令,不公然挑战官府,基本是放任自流,任其野蛮生长,而后再像割韭菜一样,通过各种名目收割一波。

可王爷的思路,显然不是如此。

这份律法,似乎是要将“商”与“工”并列,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它不是要限制,而是要“引导”和“规范”。

它追求的不是一次性的索取,而是建立一个可持续的、能为王府源源不断提供税收和经济活力的“系统”。

裴度在书房中踱步良久,脑海中反复推演,却始终感觉自己的思想被一个无形的框架所束缚。

他尝试着从《唐律疏议》中寻找可以引用的条文,却发现那些条文要么过于严苛,要么过于笼天统地,完全无法匹配王爷提出的“精细化管理”的要求。

比如,王爷提到的“专利保护法”草案,用以鼓励技术创新。这个概念就让他百思不得其解。

一项新的技术,一个巧妙的工具,难道不应该是能者得之,价高者得之吗?为何要用法律的形式,在一定时间内保护其独占的权利?这岂不是在鼓励垄断?

可王爷的解释是,没有前期的独占利润作为激励,谁又愿意投入巨大的成本和精力去研发新技术?这又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,让他无法反驳。

类似的矛盾点,比比皆是。

他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巨大而精密的机械造物面前,只能看到它裸露在外的齿轮和杠杆,却完全无法理解其内部的运作原理。

“不行,不能再这样闭门造车了。”

裴度终于下定决心。他知道,在整个西北,唯一能解答他所有疑惑的地方,只有一个。

那里,是王爷力量的源泉,是所有“新学”和“新技术”的发源地---“科技教圣堂”。

他整理好衣冠,将王爷的命令手令和自己写下的数百条疑问,小心翼翼地放入怀中,走出了政务司,直奔科技教在兰州建立的那座知识圣殿。

对于大西北层出不穷的各类新奇事物,裴度早就见怪不怪。因为这位大唐王朝的顶级文臣,世界观早就被彻底颠覆,再被重塑。

……

与裴度的“文”之困境不同,在历史上有着“诗鬼”称号的李贺,此刻感受到,是“武”之亢奋。

兰州,靖安卫分部。

作为新晋的百户,李贺正沉浸在一种大权在握的快感之中。

他带着手下的旗官、校尉和力士,雷厉风行,在短短数日之内,便以“通敌”的罪名,查封了三家与吐蕃、回鹘暗中勾结的皮货商,又顺藤摸瓜,挖出了一个潜伏在兰州城内,为吐蕃人传递情报的暗桩网络。

抄家、抓人、审讯……

冰冷的铁证,惊恐的哀嚎,还有那些昔日里高高在上的豪商跪地求饶的丑态,都让李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