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平日里那些骇人言语,那都是女帝私德有亏,叶学士为了振聋发聩,不得已而为之,都是为了大周社稷,没有一点私人情绪。
浩然来得正好。王守心捋须叹息,眼下城中确有一桩祸事,我们几人商议多时仍无良策。
叶浩然神色一凛:竟能让三位阁老如此为难?
次辅张周正接过话头,声音低沉。
自那孽龙伏诛以来,城中便暗流涌动。短短时间里,出现了一个拜龙教,四处散布谣言,说是龙王虽死,怨魂不散,终有一日会龙王归来。
到时,死龙王就要祸乱整个洛阳城百姓,以报被杀之血仇。只有信仰‘拜龙教‘’,才能免除报复灾祸云云。”
李光州也忧心道:“城中百姓遭孽龙作乱,本就人心惶惶,现在被拜龙教谣言蛊惑,城中百姓人人自危,暗地里烧纸祭拜者不计其数。”
叶浩然微微愕然,但是很快释然,毕竟在古代,大灾大乱之后,大搞封建迷信是常规操作。
只是这拜龙教在这个时间节点大肆发展,不仅取巧,而且很有章法,一看就知道,不是什么正经本地帮教,一点礼貌都没有。
“这拜龙教发展如此迅猛,绝非寻常的民间自发的信奉,有人刻意将自古以来的龙王信奉与祭厉习俗糅合,背后必有推手,让不良人去查了吗?”
其实不用查叶浩然都能想到幕后黑手是谁了。
而所谓祭厉,自古便是安抚横死之魂的习俗。
古人认为,战死沙场的将士、枉死的冤魂,若无人祭祀,便会化作厉鬼为祸人间。正因如此,民间常有为凶死者立庙供奉的传统。
目的是安抚亡灵,防止作祟,维护安定。
某位爱读春秋,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关圣帝君就是这么起家的。
这种习俗,简单来说,就是给一个编制,不要作乱,以后好好为百姓服务,护佑一方。
与如今不良帅一家交情匪浅的张周正微微点头,极为认同叶浩然对于拜龙教的定性说法。
“已经让不良人去查了,可民间百姓却碍于‘龙王教’散播的那些谣言,怕龙王报复,极为抗拒说出关于龙王教的事情,因此案情进展缓慢。”
李光州叹道:“孽龙被叶学士所斩,可百姓愚昧,竟被拜龙教所惑。”
王守心深深叹息,苍老的眉宇间愁云密布。
“怪不得百姓……龙王信奉自古有之,早已根深蒂固,哪家哪户不敬神龙?龙族虽能行云布雨,也嗜好人牲血食。如今洛阳城中,未必人人真信拜龙教,只是……”
他顿了顿,眼中闪过一丝疲惫,声音低沉而无奈,
“只是人心惶惶,谁又敢妄加评判?谁能分得清,哪一条是神龙,哪一条是孽龙?”
张周正的声音越发沉重,仿佛压着千斤巨石:“最棘手的是,如今城中确有一条孽龙的尸骸横陈,若不能妥善处置,恐慌只会愈演愈烈。”
他手指轻叩桌案,每一下都像是敲在人心上。
“这些时日,每至深夜,便有人铤而走险,盗取龙血龙鳞炼丹,妄图炼化龙力。可结果无一例外,全都陷入古籍之中所说的‘龙狂’之中,状若疯魔,生啖人肉!”
而这些龙狂之人闹出动静被镇压,百姓又认为是孽龙死后怨念不散,鬼龙王附体,前来吃人报复,使民间百姓更加恐惧深信拜龙教之谣言。”
叶浩然把事情原委听的下来,眸中寒光微闪。
恐惧是信仰传播的最好媒介,只要人心之中有恐怖敬畏,就会不自觉的去寻求冥冥之中的保护。
拜龙教就是利用这点,把原本自古以来的龙王信奉,扭曲嫁接到自己这只已死的孽龙身上,难怪洛阳百姓不敢言。
简单来说,就是偷桃子,意难平。
ps:之前有人说过的历史重名问题,把李光弼改名为李光州,其实想叫李光粥的,但是历史上没人用这个字去取名字,粥吧老哥气抖冷。本书现在开启了书名测试,未来一段时间会努力更新,感谢大家的不离不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