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575章 大唐商政促进会

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

第二天,初十一,今天是个大日子。

明帝李世民亲耕籍田,重农劝稼。

所谓“籍田”,是古代帝王在春耕前象征性耕种的一块田地,以示对农业的重视,并祈愿丰收。

仪式通常包括:

祭祀神农:以太牢(牛、羊、猪三牲俱全)之礼祭祀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神农氏。

帝王亲耕:皇帝亲自手持耒耜或扶犁,在田地上推行三次,称为“三推”。

礼成劝农:随后由司农官员率众完成耕种,并颁布诏令,宣告春耕开始,勉励天下百姓专心农事。

这样的事其实在贞观元年二月六日进行过一次春耕日。

但那一次的春耕劝农随后也引发了帝京‘王守义’事件,河东地区被清算。

随后的贞观二年因为诸多事由,没有再进行亲耕籍田,今年再启。

不过看起来今年是个欢庆的年份,前几日来自边境的大胜消息,实实在在让大唐的威名传扬四海。

如今大唐,历经两年大治,已经有了初步的“四夷自服”局面形成。

所以凡是大唐朝廷的重大事项,每一个活动,都有着内含的意义。

这一次的春耕也不例外。

朝廷邀请了在京的各方国使,还有大唐各地的代表,一同参加春耕。

不止如此,此番春耕还是一项农业技术展示的平台。

由大唐皇家农学院、科学院和北阳特区联合推出了各种新式农业用具,目的是展示大唐农业科技的进步,但侧面也借此展示了大唐的实力。

毕竟人以粮为天,虽然没有直接展示大唐粮食收成,但从这些器物中可以预测,未来的大唐粮食产量情况,这就是国力展示的一种。

也更是对最广大农民信心的提振。

要知道,贞观开年以来,旱灾,水灾,蝗灾,震灾,霜灾,各种灾害层出不穷,但在大唐朝廷的实力出手下,赈灾平难,因各种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程度也被大大降低,百姓们虽然不能说丰衣足食,但至少大部分人饿不死。

而饿不死,在任何时代,都是一件极难做成的事情。

所以,大唐才能提前一年展开对东突厥的灭国之战。

接下来,大唐的国力也将进入正式的快速上升阶段。

因为,基础已经初步搭建,时代和天气也将眷顾大唐。

历史上,就是从贞观三年开始,风调雨顺,全国粮食连年丰收,人口快速上升,社会安定,商旅野次,无复盗贼,囹圄常空,外户不闭。

所以今年的春耕日有重大历史意义。

事实也是如此,参与这届春耕日的人极多,也必将是历史上最隆重的一届春耕日。

大唐携着大胜之威,威服四海。

夜里,百叟宴,天街之中,灯火通明,大唐皇帝李世民与民同乐。

与两年前的那夜不同,今年的夜宴上,没有再出现类似王守义这样的人,这也是世家大族最怕的一件事,幸好没有发生。

但,要说真没什么事,也不对,一项司法事件出现大众眼前。

很明显,此刻能出现的事情,都是早已准备好,有着其特定的目的和意义。

法院院长戴胄公开提起一个案例,一名叫刘恭的囚犯因为脖子上有“胜”字的纹理,自称“当胜天下”。

于是被逮捕入狱,如今对他的判决,法院、检察院等多方不能达成合议,想要请明帝圣裁。

李世民听后朗然一笑道:“如果上天要使他兴起帮助大唐复兴崛起,朕反倒是欢迎,因为大唐以人为本,若有人能力超过朕,那么内阁政事堂朕会为他留下宰相的座席。”

“但同样,朕也想告诉与朝廷和地方官员同志,大唐律法以人为本,应以宽简,刘恭之言朕更相信是酒后胡乱之言,于国于民无伤大雅,不应重罚,应该以最新出台的大唐律法为准,贯彻罪刑法定原则。”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