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345章 时变(6)

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

吕壹作为此次会议的记录者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他深知,今日所参与的这场会议,其重要性远超上次。若非受到了孙权宠信,不然他恐怕连踏入会场的资格都没有。

“那么,接下来便是另一件重要事宜。”孙权站起身,口中低声自语。“曹丕称帝建制,可作为我们的参考。待孤称帝之际,断不可照搬他那一套,必然要进行一番改革。我相信诸位心中皆有所思,不妨畅所欲言。”

曹丕在汉制基础上进行变革,孙权自然也不能盲目效仿,否则岂有差异可言?

待众人交流片刻后,孙权伸手指向张裕。

“子茂,不妨先谈谈你的见解。”

“那就请各位见笑了。”

张裕心中自有盘算,目睹曹魏的建制后,他迅速意识到这正是三省六部体制的雏形。既然已有雏形,后续的改进岂不是水到渠成?

“我仔细研究了曹魏的官制,发现其大多承袭了汉代的旧制,同时淘汰了一些冗余的官职,增设了许多握有实权的职位,确保了人员各司其职。基于这一基础,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优化。”

张裕起身走到中央,侃侃而谈起来。

“魏国设立尚书台,我们相应设立尚书省;魏国设立中书台,我们亦对应设立中书省;魏国以信重之人担任侍中,我们则设立门下省以相应。此即我所言三省架构。”

(注:科普一下为什么会是“省”,首先古代对于王者所居的地方称“禁中”,划重点。然后古人经常会为帝王避讳,把某个关键词屏蔽。聪明的读者肯定就明白了,为了避讳,禁变成了省。这源自我们的王莽同志想要拍孝元皇后的马屁,因为皇后的父亲叫王禁,所以避讳改成了省中。王莽同志倒台以后,这事情自然不了了之,但是也滋生出一个说法。王者所在为禁中,官员所在为省中。)

不给他人提问的机会,张裕继续喋喋不休。

“尚书省与尚书台职能相当,均为总领全国政务的机构。其批复文件需誊抄后呈递天子及中书省进行审核,但自身并无最终决断之权。中书省负责处理机要事务,并协助天子核实尚书省的批复内容。对于存在异议的事项,中书省可上报皇帝进行复核。”

孙权一边倾听,一边仔细分析,很快就领悟了张裕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,尚书省与中书省二者的互相依存的。尚书省的权力过于庞大,需要借助中书省来对其进行制衡。毕竟尚书台并没有决断的权力,只有经过中书的复核,才能执行。。那么只要任用亲信担任中书令,尚书省就不会凌驾于皇帝的权威之上。

“具体执行事宜,责成门下省负责,门下省只有执行之权。待中书省审核通过后,门下省便需指挥相关人员展开工作。汉制设有六曹,魏国则为五曹,我计划在门下省下设六部,分别为吏部、工部、户部、兵部、刑部及礼部。”

六部的阐述简明扼要,众人一听便能领会其意,同时也认为张裕的构想确实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治框架。孙权听后频频点头,张裕的思路正合他意,因为张裕推行的三省六部制,极大地保留了天子的权力。从长远来看,三省的一把手可能会因各种原因互相掣肘,导致政务运行不畅。然而,在当前这个动荡的时代,能确保皇帝权力的稳定,便是最大的保障。张子茂,真乃大忠臣也。

“诸位有什么其他意见?”

众人并未开口,只是纷纷摇头。并非没有意见,显而易见,张裕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,大家觉得没必要当面提什么意见,找不痛快,有问题私下向孙权汇报即可。况且,总体上大家对这一架构颇为满意,有些人甚至已经开始考虑回去后如何安排人员,以便占据合适的职位。

孙权深知这些人个个都是千年的狐狸,便不再继续追问,他亦需时间来消化磨张裕提出的这一想法。三省首脑的人选,六部长官的任命,这些事情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朝堂的不稳定。自己可不能把子茂铺好的台子给搞砸了。

上一页 目录 书末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