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它们可以统称为儿女私情,也是狭义的情。”
常升执笔,在侠义二字周围画了一个墨圈。
“然而在儿女私情之外,还有一种情。”
“唤作家国之情。”
“它超脱寻常的情情爱爱,乃是志向,抱负的共鸣。”
朱雄英经历的少。
人情世故并不通达,对这话的理解不深,只得抬起头对视着常升的双眼,露出迷惘和请教的神情。
常升没有片刻的思索,笑道:“雄英可曾听过,汉昭烈帝刘备三顾茅庐之典故。”
朱雄英懵懂的点点头。
“雄英听过刘备三顾茅庐,那可知彼时的刘备是个什么境况?”
见朱雄英摇头,常升扭头换向了一房,好似神游在外的随侍太监道:“取三国志来。”
不多时。
最为权威的三国史书便陈列在了朱雄英的面前。
常升轻车熟路,将这些精校的史书中刘备三顾茅庐时的状况一一翻出,指给朱雄英道:“那时的汉昭烈帝已年近半百。”
“虽空有汉室宗亲的名号,手头上却无兵无粮,只得依附于刘表,驻扎新野。”
“回想过往一生,二十多年颠沛流离,屡战屡败。”
“兄弟妻小都曾几度流散。”
“虽得人举荐了诸葛孔明,但整个势力对未来的悲观都溢于言表,乃至于刘备想要三顾茅庐,折节下交之时,其桃园结义的兄弟都觉得礼节太过。”
“这种情况下,昭烈帝的所谓三顾茅庐,无非就是一场豪赌。”
“诸葛亮与刘备没有亲缘,也无友情。”
“那时的刘备势微,所谓的三顾茅庐不过像是败犬的哀鸣。”
“即便那是押上了未来的一场惊天豪赌,但对彼时的诸葛孔明而言一文不值。
“所以诸葛亮是如何被汉昭烈帝打动的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