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在叆阳标营炮兵经过杨林的训练和规范后,实行定装弹药的方式加快装填速度。虽然这种方式以丝绸包裹火药与弹丸为主,造价比较高。但是装填速度平均可以达到后世的一分钟一发,达到了火力持续性目的。这在两次叆阳保卫战中是被实战检验过的。
不过杨林并不担心丝绸造价的问题,因为大地主梁有田向他建议多种桑树和养柞蚕,不仅可以食用和贸易,也可缫丝、织造丝绸。这样一来炮兵就不用为其价格过高发愁了。
另外这一时期的火炮弹丸种类较少,主要是以实心弹为主辅以少量霰弹和开花弹。杨林打算今后要发展出燃烧弹、照明弹、链弹等特种炮弹。增加火炮战术战法的多样性。
还有便于火炮机动的双轮炮车与前车分离结构;准星照门系统;高低机结构等工艺和零配件。以及所谓的“没良心炮”,杨林打算把这些也一起研究出来。
“没良心炮”正式名称为“飞雷炮”,是后世解放战争时期,我军为弥补攻坚火力薄弱而发明的土制抛射武器。发明者名叫聂佩璋,原东北军工兵连连长。后加入我军,任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11旅工兵连长。
“飞雷炮”以废弃汽油桶为炮身,桶底嵌入枣木底座并开凿火药室,筒壁加固铁箍以承受爆炸压力。装填1.5公斤黑火药爆炸产生的推力,可以将20公斤炸药包抛射到100米至150米外的目标区。
如果加大药量,可以达到300米(约200步)的射程。炸药包爆炸后,冲击波可以摧毁15米至20米范围内的工事。在爆炸范围内的人员因内脏震伤导致“七窍流血”而无外伤,其状甚惨。故被国军起名为“没良心炮”。
后来这种炮在朝鲜战场上发挥威力,巨大爆炸声使美军误判自己遭到了中国军队406毫米舰炮的轰击。
“没良心炮”不论是制作技术、成本,发射方式还是制作材料,都极为适合十七世纪的战争需求。也符合这一时期的工业技术水平。这也是杨林要把它造出来的重要原因。
叆阳虽然没有汽油桶但可以加工铁桶,在上面加固铁箍后当炮身。木料、黑火药和炸药包也有的是。说白了这玩意儿就是原始的大口径臼炮。专门用来攻城的。如果把它用在还是以集团冲锋为主要进攻模式的后金军身上,绝对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“飞雷炮”一般都配有固定木架和铁箍等配件。发射前需要寻找合适的地形放置,然后调整好角度便于发射。最后再用铁箍固定炮身,防止角度和方向发生变化。点火后巨大的后座力常常将炮身掀翻。
杨林在两次叆阳保卫战中没用这玩意儿,主要是城墙上空间有限没法安放它。另外也怕人员操作不当发生炸膛,导致灾难性的后果。虽然它的射击方式以抛射为主,但是射程过短的缺点使它很容易误伤己方工事和人员。
不过“飞雷炮”也有许多缺点。例如体积大、机动性差、对地形要求高、安全性低、精度和射程不高、持续射击时间短和需要富有经验的人操作等。
“飞雷炮”即便有这些缺点,但杨林依然打算把它作为“撒手锏”用在未来与后金军的野战中。主要是这东西造价低、制作简单,正适合目前没有大规模炮兵的自己。
为此他让工匠先造出几门样炮来,反复实验计算各种数据。他发现在颗粒火药的加持下,“飞雷炮”的射程和威力增加了三成。他迅速编写操作规程和“射表”,以便训练麾下炮手们尽快熟悉这一武器。
(明天出门,先提前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