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三百二十七章 重复宽奠

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

邢云衢看着懊恼的张祝,劝道:“大人你也别这么悲观,至少平远和蒋川、薛凯他们还能用用。平远没认识参将大人以前,曾独自管着叆阳。他手下的巡检司到现在也是参将大人的得力帮手。”

“至于蒋川和薛凯,虽然出身营伍但是懂得人情世故,与军中诸位同袍的关系都很好。也是参将大人最早的部下,对大人的忠诚那也是没得说。所统带的士卒遵守军纪颇有战力,这说明他们治军能力较好。如果把这种能力转化到政务上一样可行。”

张祝拍着脑门哀叹一声道:“这两货与其他人相比是强了一点儿,可怎么说都是大老爷们儿。在营中我看他们的脸比看我家婆娘脸的时间还长。看得我成天都喘不上气来,你说我这气势还能好了?用参将兄弟的话说这叫什么来着?对,叫压抑。没错,就叫压抑!你说这两三千人,翻过来调过去就没一个能顶事儿的.......”

邢云衢强忍着乐,道:“要是大人你感到这事儿实在为难,莫不如等王都司回来。然后你和参将大人说说,把他调到镇江堡去?或者等讲武堂招了第一批学生进来,看有没有相当的,到时候给你调过去几个。”

张祝苦着大嘴道:“我说邢先生,你方才还说我那参将兄弟能给我派人呢。结果你现在又变了个腔调。你还行不行了,是不是想看咱老张笑话啊?”

邢云衢被张祝说的挺尴尬,道:“学生可不是那个意思。如果把事情调过来看,大人你独自去镇江堡也是锻炼自己的能力。这样一来,今后参将大人就更放心让你一个人独挡一面了。毕竟辽东不比关里各州府文武官吏配的齐全。咱们这边文武都是一伙人。要不参将大人也不能这么忙了。”

张祝点点头道:“你说的有道理。换句话说,参将兄弟手下也确实没人可用了。否则也不能让咱这个粗人去一城任职。不管于公于私,咱老张都得捧我兄弟的场儿。不能让他落了地不是?不就是军政诸事和判案断官司嘛,咱老张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?咱老张学就是了!”

邢云衢口中说的“王都司”就是王长水。原来万历皇帝让叆阳标营众军将官升一级,他本应由守备同知升为守备,张祝应升为都司。

但是杨林抱着给张、王两人争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,就在给熊廷弼的信中说了这两人许多好话,表述了他们以往和现在的功绩。还把他们的人品美化了一番。希望把两人的官职再给升一升。他的打算是能升高点儿最好,不能升也不损失啥。总之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。

熊廷弼去叆阳时对张、王两人的印象较好,知道杨林这么做的目的是凝聚部下人心。但他对这种“要官”行为很反感,回信斥责杨林小小年纪不学好,净学些官场中的糟粕之事。满脑子功利之事。总之就是给杨林一顿臭骂。

杨林接到信后以为这事儿就算被否了,也就没再琢磨。可他不知道熊廷弼还是向上面写了申请文书。等天启皇帝朱由校继位后不久,任命张祝为游击将军、王长水为都司的文书就到了。

原来天启皇帝刚继位需要武官的支持。便把各地报上来申请升职的文书都批了。这一批升职的都是守备、把总这样的中级武官。这在《明熹宗实录》中开篇就有记载。所以张祝和王长水就分别添为游击将军和都司。

不过张、王这样的边城营兵将领与关内的同僚不同,升官了基本就在原单位任职,没地方去。有敌军犯边你得带兵出去迎敌。而关内的武官升官了是有权有地盘的。

例如山东沙沟镇守备文星耀,升为都司后前往陕西任职;再如四川汉中守备赵承爵,升为都司后前往云南任职;还有浙江总兵坐营把总孙锡爵升为都司佥书后,前往江西任职。总之关内的武官要比边关的武官舒服多了。

咱们闲言少叙,书归正传。

第六日,以“泰昌号”孙家和大地主梁有田为首的叆阳商贾士绅们,设宴招待外来的这些客人。双方很多人早都是互有耳闻,如今一见面场面热闹的不得了。觥筹交错神采飞扬,划拳行令声不绝于耳。

在这一场合下,双方不少人开始讨论生意,甚至有些人初步达成了买卖意向。这让场面更加火热。而肥皂和香皂也开始出现在交易的内容上。

接下来的三天,外来的这些商贾士绅开始自由活动。有的人继续与本地商家洽谈生意;也有的人则是去往马市,采购一些来自境外的物产。还有的人去找邢云衢,商量着能否雇佣“孟家班”去自己的家乡唱戏。结果可想而知,被邢云衢以“孟家班”为官军专用,不得外出演出为由拒绝了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